【台東景點】卑南遺址公園是台灣第一座考古遺址公園,展示史前石柱與考古遺跡是環太平洋及東南亞地區規模最大的石板棺墓葬群遺址讓人感到震撼具歷史價值。台東親子旅遊

旅遊日期:2024.02.11

來到台東的第二天,帶著我家人來到台灣第一座考古遺址公園,附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的卑南遺址公園

園區面積約30公頃,有展示廳、地景藝術、自然教室、史前家屋、原住民家屋、卑南族少年會所、考古工作室、考古現場、戶外表演廣場、東側瞭望台和西側瞭望台可以參觀,但因為我們時間有限,只參觀了部分地方,下次應該多預留一點時間來好好走訪這個有著歷史遺蹟的地方

卑南遺址公園擁有全台規模最大擁有豐富之出土文物,目前已挖出的石棺數目超過400具,並發掘出台灣第一間史前人類住屋,而出土的玉器、石器、陶器更不計其數,可以讓我們更對卑南文化有更多的認識

這裡有著整理乾淨的綠色大草皮,看起來很適合野餐的一個地方,戶外也是可以帶著毛孩一起來玩唷,不過室內的展示廳,毛孩就不可以進入嚕!

卑南遺址公園停車場

這裡有很大的停車場,來到這邊不用擔心停車的問題

卑南遺址公園遊客服務中心

我們是從遊客服務中心這個入口進去的,遊客服務中心設計為半弧形看起來很有特色

第一次來到卑南遺址公園,不知道怎麼走,於是我們跟著人群走,沿路看到的綠色大草皮讓人覺得好舒服,接著我們來到了展示廳

卑南遺址公園展示廳票價

全票 $30元,一般民眾

優待票 $15元,6歲以上未滿12歲之兒童、學生(持本國教育部核發學生證)、65歲以上長(假日)

縣民優待票 $10元,身份證字號開頭為V或設籍臺東縣者(須憑有效身份證件)、任職臺東縣各公私立機關單位者(須憑有效工作識別證件)

免費,未滿6歲之兒童、65歲以上長者(平日)、教師及學生(週三)、持有志願服務榮譽卡者、身心障礙者及陪同者一人

團體票 $20元,20人以上

卑南遺址公園展示廳導覽時間及預約方式

我們去的時間剛好有導覽員在介紹,散客的我們就趁機加入了聽導覽的行列,聽了導覽員的介紹可以讓我們更了解這個卑南考古文化遺址

定時導覽

介紹展示廳常設展主題及內容。10:00及下15:00於展示廳入口集合,現場報名參加。每場約40-60分鐘。

預約導覽(採網路預約)

A.展廳導覽

  • 範圍:遺址公園展示廳。
  • 人數限制:每場次以20至40人為限,如超過40人以上,請以電話預約。
  • 導覽時間:09:00~12:00、13:30~16:30。 每場40分鐘。
  • 因展示廳空間較小,為提供好的解說品質,如預約導覽人數達80人,會視當日展廳情況採取分批入場。

B.展廳及史前家屋導覽

  • 範圍:遺址公園展示廳(室內)+史前家屋(戶外)。
  • 人數限制:每場次以20至40人為限,如超過40人以上,請以電話預約。
  • 導覽時間:09:00—12:00、13:30—16:30。 每場70分鐘。(停留時間未超過70分鐘以上,請勿申請本項。)

C.推廣教育:遺址小旅行

  • 範圍:遺址公園展示廳(室內)+考古現場+月形石柱等戶外展示區。
  • 人數限制:每場次以20至40人為限,如超過40人以上,請以電話預約。
  • 導覽時間:09:00—12:00、13:30—16:30。每場90分鐘,停留時間未超過90分鐘以上,請勿申請本項。
  • 費用:推廣教育活動費每團200元(不含門票),如超過40人,另計1團。(例:預約本行程之人數112人,需另付推廣教育活動費200元*3團,計600元)

採網路預約

相關問題洽詢電話:(089)233466轉1、傳真:(089)233467

卑南遺址公園展示廳

走入展示廳,第一個看到的就是這些石板棺群,數量不多但也讓我覺得眼前這一片石板棺看起來真是壯觀,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那麼多石板棺,石板棺是用百年葉岩來做成棺木的大小

在展示廳所展示的石板棺群,聽導覽員說是1993年從一戶農家的土地上所搶救發掘的然後異地重建的部分場景、而其葬墓形式可以讓我們了解到以前的葬墓文化,石板棺依北偏東-依南偏西,死亡者的腳都是朝著都蘭山的方向埋葬,有一傳說是卑南文化人認為都蘭山為聖山卑南文化是屬於新石器時代的群落文化在展示廳裡可以看到很多石器、陶器、玉器等的陪葬品用來顯示死亡者的身分地位、可以看到卑南文化人的當時居住環境及生活樣貌等大量的考古資料

第一位臺灣本土考古學家,宋文薰

宋文勳教授是台大考古第一把交椅,致力於臺灣考古學的學術發展、文化資產保存及考古人才培育。為中央研究院院士、臺東縣榮譽縣民,更獲國家文化資產保存獎終身成就獎。宋教授與連照美教授於1980年代搶救發掘卑南遺址長達十年,為了保護遺址,宋教授提議就地興建遺址博物館,促成卑南遺址公園的建立。<以上資訊取自解說看板>

墓葬的形式

墓葬的形式除一般常見的「箱型石板棺」外,另有較少見的「頭棺」及「有棺槨之石板棺」兩種。依棺內埋葬個體數量,大致分為「單體葬」及「複體葬」兩種。<以上資訊取自解說看板>

石板棺群

現場這些石板棺群是1993年從遺址北側搶救發掘後異地重建的部分場景,這些石板棺排列密集,而且都是朝向同一個方向,棺內死者的腳幾乎都是對著都蘭山。石板棺大多是量身訂做,棺長不僅是顯示死者的身高,而且也透露死亡的年齡,孩童棺占約30%,顯示夭折率高,每具石板棺的陪葬品數量多寡不一,也有的石板棺無任何陪葬品,這顯示該社會可能已有貧富階級之分。<以上資訊取自解說看板>

相互壓疊的石板棺

現場有2組相互壓疊的石板棺,以堆疊的高低可以看的出來,底下的石板棺的蓋板為上面的石板棺的底板,所以上面的石板棺入葬時間比下面的石板棺為晚。<以上資訊取自解說看板>

現場最大的石板棺

棺內長181公分,寬70公分,深80公分。陪葬品的數量、類型眾多,依據棺內尚存人骨判斷死者至少5人,可判定是不同時間先後埋葬的,這種類型的墓葬,考古學家稱之為「複體葬」,卑南遺址出土的石板棺中約有20%屬於複體葬。<以上資訊取自解說看板>

有槨的石板棺墓

長114公分,寬30公分,深30公分,棺外有簡單的槨,棺主是一位少年,頭部兩側各有一件耳環,另有石錛、矛頭。<以上資訊取自解說看板>

卑南遺址地下層斷面

這面牆是從卑南遺址地下深坑剝取下來的地層斷面,由上至下可分為表土層、文化層及礫石層

有關卑南遺址,您應該知道的12件事

有關於世界遺產價值、文化資產地位、墓葬、考古、玉器、遺址公園、石柱、聚落、石板棺等等,都可以在面牆上找到答案,可以讓我們更快速的了解

卑南遺址搶救考古檔案回顧

這裡也展示了一些有關卑南遺址在搶救過程中的一些報章資訊可以閱讀

卑南文化陪葬品

卑南文化人的石板棺中大約70%的成人棺有陪葬品,小孩很少有陪葬品,從陪葬品的精美程度及多寡,大概也可以看出死者的社會地位。卑南文化最常見的陪葬品為玉質裝飾品及陶罐,也有陶紡輪或陶珠。卑南遺址較精美及完整的玉器及陶器,絕大多數出自石板棺中的陪葬品<以上資訊取自解說看板>

陪葬品玉飾

玉飾有一系列精美的頭飾、耳飾、胸飾、腕飾,式樣繁多而且造形富有變化。這些類型的裝飾品很少在日常生活中出現,大多數且叫精美完整的物件還是出自於墓葬的陪葬品。<以上資訊取自解說看板>

在展示廳這裡有有玉耳飾、玉棒項飾、方形玉棒項飾、玉管項飾、管珠項飾、玉墜飾等等

陪葬品武器工具

武器類的陪葬品只要是矛、鏃,大多以閃玉製成,少部份以板岩製成,從出土時仍保持精美的程度來看,應該是專門使用於陪葬的玉器,主要作為成年男人的陪葬品<以上資訊取自解說看板>

在展示廳這裡有有玉錛、玉鑿、玉矛、玉鏃、斧形器等等

陪葬品陶器

卑南文化的陪葬陶器除了少數陶紡輪或陶珠之外,其餘都是陶容器,包刮陶罐、陶缽、陶豆三種,其中又以陶罐佔全大多數,陪葬陶容器主要置放於棺內死者的臉側,也有放在棺外頭兩側或頭頂者,這種方式可能有裝酒食以餉食者的意思。<以上資訊取自解說看板>

在展示廳這裡有陶瓶、陶罐、陶蓋、陶勺、陶環、陶杯等等

從陶偶看動物

以簡單的線條勾勒出動物的形象,仿照動物外形做出來的陶偶有羊、豬、狗、猴等的立體造型,大多為陶容器上的把手也可能是童玩,而些這動物跟卑南文化人的日常生活可能也息息相關。<以上資訊取自解說看板>

卑南文化人的居住環境

卑南文化人的聚落位於卑南山的扇階上,聚落的西北方是卑南山,北方與東北方有卑南大溪留過,地勢由西北向東南緩緩降低,海拔約40-60公尺。聚落順著地勢以北北東-南南西的方向分佈,背倚卑南山,面對台東平原,聚落周圍資源豐富。<以上資訊取自解說看板>

房屋佈局

卑南遺址出土的建築結構包括住屋帶與儲藏帶,其結構可分為「鋪石地面」、「立石結構」、「小住屋」、「石砌圈」及「石砌牆」五個部份。<以上資訊取自解說看板>

立石結構,以板岩、礫岩甚至殘破的大型石器所堆疊之近正方形結構。

鋪石地面,以板岩石板、扁平大礫石及劈開大礫石為材料鋪成之整潔地面。

卑南文化最大的石柱

這是卑南遺址所見最大石柱的複製品,高約4.85公尺,寬約1.12公尺,厚15公尺,接近頂端有兩個圓孔,還有直徑約40公分之圓形浮雕,原本位於國本農場王宅的旁邊,後來因整地而傾倒,現今以不見其蹤跡。<以上資訊取自解說看板>

卑南文化3D彩繪藝術

在展示廳裡面還有幾個3D彩繪藝術,分別為卑南文化人的拔牙成年禮、在森林裡與雲豹搏鬥、搶救遺址發掘的景象,有來到這邊也都可以體驗一下唷!

卑南遺址公園園區

園區面積約30公頃,有展示廳、地景藝術、自然教室、史前家屋、原住民家屋、卑南族少年會所、考古工作室、考古現場、戶外表演廣場、東側瞭望台和西側瞭望台可以參觀,還有很大的草皮可以帶著小朋友、帶著毛孩去玩耍

卑南文化史前住屋

考量卑南遺址位於平緩河階,史前住屋應為兩坡對稱的屋頂。各住屋坐西朝東,並為了合力抵抗颱風而南北相鄰,格狀結構的住屋山牆也增加了防颱的穩定性。<以上資訊取自解說看板>

卑南族少年會所建築展示

往昔在卑南族的社會,少年會所被視為男子進入成人會所之前的重要基礎,一般男子在十二、十三歲的時候就要進入少年會所,接受生活禮儀、神話傳說、族群歷史、工藝技術及狩獵的訓練,如今已成為部落保存傳統祭儀及文化的重要場所,凝聚族人的向心力。<以上資訊取自解說看板>

少年會所主要是以竹子搭建而成的高腳建築,分為上、下兩層,下層為支撐上層的刺竹立柱及斜支撐柱,上層則為主要活動空間,內有火塘,四周沿著竹牆有竹床,屋頂外層階覆蓋茅草。

地景藝術-屹立不搖的月形石柱

月形石柱是目前唯一仍矗立在遺址地面上的一支石柱。石柱頂端因殘損僅剩半圓穿孔,宛於弦月,因此有「月形石柱」之稱。月形石柱的價值,不只在於年代的久遠,它更是歷史的見證以及卑南遺址的象徵,臺東縣的形象識別標誌也是以月形石柱圖像為基礎而設計。<以上資訊取自解說看板>

這區月形石柱區,乍看之下會讓人以為走進了外星人的陣法中,我媽媽站在石柱的前面,更可以看出石柱的巨大,真的是很壯觀的石柱群呀!

卑南遺址公園♥景點資訊

  • 店家名稱:卑南遺址公園 peinan site park (peinan archaeological park)
  • 營業狀態: 營業中
  • 店家地址:950台灣台東縣台東市文化公園路200號 地圖
  • 網友評分:★★★★★ 4.5/5 ( 2,456人 )
  • 店家電話: 08 923 3466
  • 營業時間:
    星期一: 休息
    星期二: 09:00 – 17:00
    星期三: 09:00 – 17:00
    星期四: 09:00 – 17:00
    星期五: 09:00 – 17:00
    星期六: 09:00 – 17:00
    星期日: 09:00 – 17:00
  • 每月 1 日會同步 Google 商家資訊,內容如有出入請以官方公告為主。

2 則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主機服務:金城事務所